深度解读 下一个3年棚改1500万套

来源:冠汇世纪 作者:冠汇世纪 【打印】 【复制链接】 【附件下载】

此前,针对国务院常务会上发布的未来3年棚改1500万套的消息,冠汇世纪从资金角度阐述了我们作为社会资本参与棚户区改造项目的社会责任和利益诉求,此次从政府角度再作深度解读。

按照惯例,国务院在每周三上午都会召开常务会议,研究决定重大问题。今年5月下旬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内容之一就是听取棚户区改造工作汇报,确定后三年棚改目标任务。会议确定,实施2018年到2020年3年棚改攻坚计划,再改造各类棚户区1500万套。此前,2015-2017年三年是棚改1800万套。

本届政府一直把保障房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李克强总理也有浓厚的棚改情结。李克强总理主政辽宁期间,在全国首开大规模棚户区改造的先河,担任副总理和总理以后,随即在全国范围推广辽宁经验,推动大规模保障房和棚改。住建部部长陈政高,时任沈阳市长、书记,是保障房和棚改的具体推动者。会上指出多年来棚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过去8年,已使8000多万住房困难群众“出棚进楼”,既改善了民生,也带动了有效投资消费和去库存。粗略算一下,过去8年也就是从2009年开始。也就是说,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棚改、保障房成为政府拉动投资消费、稳定经济的一个手段。

timg (2)_副本.jpg

翻看这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2013年新开工保障性安居工程660万套,基本建成540万套,上千万住房困难群众乔迁新居。2014年新开工保障性安居工程740万套,基本建成511万套。2015年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基本建成772万套,棚户区住房改造开工601万套,农村危房改造432万户,一大批住房困难家庭圆了安居梦。2016年棚户区住房改造600多万套。会议上还明确今年再开工改造600万套的棚改任务。再加上2018年到2020年的1500万套。李克强在总理任期内要改造和建设至少4872万套保障房和棚改房。

短时期大量的保障房和棚改,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确实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条件。不可否认的是,在实际工作推动中也存在困难和问题。

此次国务院会议要求,针对目前一些地方棚改推进难度加大、配套建设滞后、融资困难等问题,要落实各项支持政策和地方责任,加大督查力度,管好用好棚改专项资金,完善水电气热路和教育、医疗等配套设施,提高入住率,在商品住房库存量大、市场房源充足的市县,进一步提高货币化安置比例,确保完成今年再开工改造600万套的棚改任务。

会议确定,实施2018年到2020年3年棚改攻坚计划,再改造各类棚户区1500万套,加大中央财政补助和金融、用地等支持,以改革创新的举措、坚持不懈的韧劲啃下“硬骨头”,兑现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的承诺。

timg (5)_副本.jpg

对于1500万套,我们关心的是融资问题。不考虑土地成本,按照目前的建造成本投资会就会超过5万亿。经网上查阅资料发现,棚改主要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向国开行贷款,一般为25年。依据的是国务院2015年发的37号文件《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旧房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该文件中明确创新融资体制机制,推动政府购买棚改服务,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构建多元化棚改实施主体,发挥开发性金融支持作用。

棚改保障房和地产市场解决住房问题的两个方面。与国家热火朝天推进棚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地产市场降温。各地调控一再加码,限购、限贷、限售等短期政策常态化,严防市场过热、房价上涨。国家多次提到要建立长效机制,但是只闻楼梯响,市场颇多期待。

其实,建多少房子并不重要,关键是解决居住的问题,不论是棚改住房,又或是市场买房群体。低收入群体保障房,高收入群体市场买房。

看看平均收入,看看房价,可以猜想到中国收入差距会有多大,所以棚改、市场并举,建立长效机制刻不容缓。


相关新闻